中科院JCR期刊分区介绍

  • 发布时间:2017-12-19 16:44:12
  • |
  • 作者: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180次

一、背景

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, 被国内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,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。SCIE收录的科学论文涉及到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, 由于各学科属性与发展特点各异, 以及数据库统计源的学科结构存在巨大差别, 使得不同学科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分布存在不均衡性, 很难进行学科间的比较和评价。为了更科学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, 更合理地考核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,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2004年起,开始发布中科院JCR期刊分区,按年度和学科对SCIE期刊进行4 个等级的分区, 将全部SCIE期刊分为13大类:地学、地学天文、工程技术、医学、化学、物理、环境科学、农林科学、生物、数学、社会科学、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;在每一类期刊中按照期刊影响力, 分为1-4 区:一区是各领域的顶级期刊,在同一学科中排名前5%, 二区是高水平期刊, 三区次之, 四区则更普通。一区和二区的一小部分杂志被列为顶尖学术期刊(TopJournal)。

一般而言,分区位置越高, 期刊的影响力越大, 命中率也相对较低。这种区分为SCIE期刊提供了一个较合理的评价标准, 使得对某一刊物水平高低的认定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定义上。当然, 期刊分区高, 并不意味着其刊载的所有论文质量就一定高, 但从统计结果来看, 期刊论文总体质量与其刊载的单篇论文质量基本呈线性关系。所以不论什么领域, 只要论文发表的刊物在同一分区, 就可以认为这些论文的水平是相当的。JCR期刊分区标准的研制与开发,对于评价论文在某领域的实际影响力更科学, 也有利于鼓励科技工作者向各学科的高级区域投稿, 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研机构与高校学术质量的提升。

由于JCR的分区和中科院分区表存在一定的差异,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,我们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,作简要介绍,详见群共享 SCI专题中 中科院JCR期刊分区介绍 和中科院JCR分区大小类阈值表 (含4个子表,分别是大类阈值表,小类阈值表,复分期刊表和镇压期刊表)。

二、简介

中科院JCR期刊分区(又称分区表、分区数据)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的科学研究成果。分区表设计的思路始于2000年之初,旨在纠正当时国内科研界对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数值差异的忽视。自2004年发布之后,分区表为我国科研、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、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份评价国际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参考数据,得到了全国各地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广泛认可。

三、学科分类方法

中科院分区表对汤森路透每年度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(JOURNAL CITATION REPORTS,简称JCR)中SCI期刊在学科内依据3年平均影响因子划分分区。它包括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:大类分区是将期刊按照自定义的13个学科所做的分区,大类分区包括Top期刊;而小类分区是将期刊按照JCR已有学科分类体系所做的分区。

中科院JCR分区表对所有期刊的学科划分作出如下规定:

大类学科:医学、生物、农林科学、环境科学与生态学、化学、工程技术、数学、物理、地学、地学天文、社会科学、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,共13个大类。

小类学科:即JCR学科分类体系Journal Ranking确定的176个学科领域。

四、分区表计算方法

中科院分区表选择学术影响力作为划分方式,把每个学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学术影响力(3年平均IF)由高到底降序排列,依次划分为4个区,1区到4区的期刊数量不等,呈金字塔状分布。

前5%为该类1区

6%~20% 为2区

21%~50%为3区

其余为4区

同时中科院分区表的大类分区中还会遴选出一些优秀的Top期刊:1区期刊直接划入Top范围内;2区中2年总被引频次指标位于前10%的期刊也归入Top期刊集合。

p1

五、分区指标说明

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(IF)、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(CI)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。IF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的篇均被引频次;CI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。分区表在IF基础上使用3年平均IF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,遴选Top期刊考虑了CI的影响。

(1)IF

IF是加菲尔德在1972年提出的一个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。该指标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,主要用以调整和修正期刊总被引频次过大。普赖斯曾提出,科学论文一般在其发表后一二年后,被人们接受,并达到被引用的峰值阶段。加菲尔德正式按照这个思想,定义了IF的计算公式,

 p2.jpg?v=1715357822895

如2014年Nature的IF为41.456,等于Nature在2012年和2013年发表的论文在2014年获得被引频次总和(41924+29753)除以2012年和2013年发表的论文总数(869+860)。

(2)3年平均IF

为了使历年的期刊分区相对稳定,减少影响因子上下波动带来的影响,中科院分区表采用3年平均IF作为划分分区依据。计算公式如下:

 p3

对于只有1年有IF的期刊,只取1年IF作它的3年平均IF;只有2年有IF的期刊,只取2年平均IF作为它的3年平均IF。如Nature2012年的IF为38.597,2013年IF为42.351,2014年IF为41.456,那么2014年Nature的3年IF=(38.597+42.351+41.456)/3=40.801。从2014年开始Acta Numerica有IF=7.364,因此它的3年平均IF为7.364。ACS Synthetic Biology从2013年开始有IF,2013年的IF为3.951,2014年的IF为4.978,则它的3年平均IF为(3.951+4.978)/2=4.465

(3)CI

被引频次是反映学术影响力总量的指标,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,作为IF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补充。1区期刊通常被视为各学科的优秀期刊,但1区期刊遴选标准较高,入选的期刊数量有限。为了尽量囊括更大范围的优秀期刊,我们在期刊分区结果的基础上,利用被引频次指标对期刊影响力进行再次甄别,定义出TOP期刊集合。

六、中科院分区和JCR期刊分区有哪些异同?

数据基础相同:无论是中科院还是JCR期刊分区的数据基础都是一样的,均基于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基础之上。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中科院的分区会对JCR中期刊刊名更名/合并的情况进行数据规范处理,即将变更前期刊数据合并到变更后的期刊,且重新计算影响因子,只保留变更后刊名和ISSN。而JCR会保留两个刊名并计算两个影响因子。

学科划分小类部分相同: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小类分类体系与JCR的JournalRanking 的分类体系相同。